龍山寺,在中國大陸、臺灣地區(qū)以及海外華人區(qū)都有分布,比較著名的是在晉江,臺北,臺東以及新加坡。龍山寺,位于臺北市廣州街211號,聶立在風(fēng)云際會的萬華夜市,是本省著名古寺名聞中外。
線路分類: [宗教旅游]
景點地點: 國內(nèi) 臺灣省 臺北市
本站推薦:
龍山寺建于清乾隆5年,建筑設(shè)計采三段式格局由上空烏瞰呈”回”字體,由前殿、后殿、東西護寶及中央的正殿所組成版權(quán)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布局方正肅穆;其門壁梁柱極盡精雕細琢之美。集清代,日據(jù)與光復(fù)后綜合表現(xiàn)的寺廟藝術(shù)。外觀與清水祖師廟,淡水鄞山寺相似。
“一府二鹿三艋(舟甲)”,萬華的往日風(fēng)華,盛極一時具有歷史上的意義,代表早期開發(fā)與臺南、鹿港并駕齊驅(qū)!
主要供奉觀世音菩薩,并祀奉媽祖,四海龍王,十八羅漢,城隍爺注生娘娘,山神、土地公等典型神佛合一,有此一說“龍山寺是眾神的集今所”表示供奉神佛很多。
每到民俗節(jié)慶都有盛大花燈、廟今引未洶涌人潮,龍山寺儼然成為一座觀光廟宇。周邊的常規(guī)風(fēng)味市街,具有民俗氣息。
艋舺,又稱文甲,今名萬華,為臺北市發(fā)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huán)河南路口,清雍正初年(1723),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shù)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蕃薯市,由于當(dāng)時平埔族人系以獨木舟自澹水河上游載運農(nóng)產(chǎn)品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
早年漢人前來臺北部墾植,乃一蠻煙瘴癘之地,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環(huán)境十分險惡,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xiāng)廟宇香火,以為庇護,時日一久,為求心靈更安定,清乾隆三年(1738),三邑人士乃合資興建龍山寺,并恭請家鄉(xiāng)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鄉(xiāng)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此奉祀,是以龍山寺不僅為居民之信仰中心,更與其生活有密不可分關(guān)系,舉凡居民議事、訴訟、和解等均祈求神靈公斷,莫不信服,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zhàn)爭發(fā)生,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居民組織成義軍,即以龍山寺印,行文官署,協(xié)助擊退法軍,獲光緒帝賜“慈暉遠蔭”匾額乙面,其威信為官方所認可,實已非僅止于宗教信上崇拜之意義耳。
龍山寺總面積一千八百馀坪,坐北朝南,面呈日字形,為中國古典之三進四合院傳統(tǒng)宮殿式建筑,計由前殿、正殿、后殿及左右護龍構(gòu)成,前殿為十一開間,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廳,屋頂采歇山單檐式,各自獨立,三川殿內(nèi)有銅鑄蟠龍檐柱一對,為全臺灣僅見,正面墻堵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溷合鑿組構(gòu)而成,圖象生動型柔美,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并加以中國吉祥圖桉裝飾,美不勝收,龍虎廳各三開間,表現(xiàn)石凋雕琢各種藝術(shù),舉凡線凋、透凋、浮凋、陰凋、淺浮凋等作品,比比皆是,正殿屋頂采歇山重檐式,四面走馬廊,共四十二根柱子構(gòu)成,殿外墻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內(nèi)屋頂螺旋藻井全斗拱筑構(gòu)而成,不用一釘一鐵,神龕凋工精細富麗堂皇,后殿屋頂為歇山重檐,兩翼為硬山單檐,屋嵴財子壽泥塑剪粘,為典型儒、道教諸神佛供奉之處,左右護龍屋頂為硬山單檐,左配有鐘樓,右配有鼓樓,晨鐘暮鼓,鐘鼓樓屋頂采攢尖盔頂式,呈扁六角形,造形獨特。全寺屋頂嵴帶和飛檐由龍、鳳、麒麟等吉祥動物造形,裝飾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臺灣特有剪粘藝術(shù)之精華。
龍山寺和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并列為外國觀光客來臺灣旅游三大勝地,民國七十四年(1985) 為政府列管保護之國家古跡,近年為服務(wù)廣大信眾及觀光客,除加強維護古跡外,并增設(shè)圖書館、地下公廁、文物館、庭園瀑布景觀及夜間照明等設(shè)施,并辦理青少年獎助學(xué)金、成年禮、社教活動、急難救助、冬令救濟、醫(yī)學(xué)佛學(xué)講座、心理輔導(dǎo)等活動,用以宏揚佛學(xué)、普濟眾生、提倡社教、敦風(fēng)易俗,使人民生活更安康樂利。
影響
初創(chuàng)之龍山寺,規(guī)模雄偉,凋塑精致,為于臺北市艋舺,歷經(jīng)嘉慶二十年(1815) 大地震重修,同治六年(1867)暴風(fēng)雨侵襲再行修筑,民國八年(1919)棟梁遭白蟻嚴重侵蝕,當(dāng)時住持福智大師率先捐出一生積蓄七千馀元,集資修復(fù),奠定今日龍山寺之規(guī)模,民國三十四年(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生,中殿全毀,惟觀世音菩薩仍端坐蓮臺,寶相莊嚴,當(dāng)時空襲,附近大多數(shù)居民均避難于觀世音菩薩蓮臺座下,因為他們相信在菩薩的庇護下絕對安全,果然這次中殿遭受嚴重之摧毀,當(dāng)日竟無一居民避難于觀世音菩薩蓮臺座下,而幸免于難,居民相信是觀世音菩薩的庇護而奔相走告,亦讓信徒更加對觀世音菩薩之崇敬。
歷史沿革
初建
艋舺龍山寺初建于清乾隆三年五月十八日(西元1738年),至五年二月八日落成。建寺的費用是由晉江、惠安與南安等所謂三邑人所捐獻。后又有泉郊武榮的貿(mào)易商人出資增建后殿,供奉天后、五文昌及關(guān)帝。乾隆時期龍山寺即已形成了前殿、正殿與后殿的三殿式格局。
第一次重修
嘉慶十九年(西元1814年)六月五日,龍山寺建筑毀于一場地震,三邑人于是倡議捐獻資金以重建,經(jīng)幾個月籌款,同年十月十八日開工重建。這是艋舺龍山寺第二次的大修建,它的形式為清代中期臺灣較大寺廟常采用的院落型三殿式格局
第二次重修
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八月二十日又遭到臺風(fēng)肆虐,山墻略有崩損,復(fù)于同年再度整修。
第三次重修
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即民國八年)時,棟梁皆遭蟲蝕之害,而且壁柱丹青剝落,情況十分危岌,地方有力人士遂又倡議修建。經(jīng)過籌募款項之后,于西元1920年元月十八日正式動工,至四年后的三月十二日落成。
光復(fù)后重修
正殿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末期不幸中了盟機所投下的燃燒彈,全都毀損,直到民國四十三年才重建,四十六年完成。
近年重修
后殿文昌廳在民國七十一年因回祿重建,七十二年十二月完成,關(guān)帝廳、媽祖廳因受霉菌腐蝕及白蟻蛀蝕,在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重修,八十八年六月卅日完成。
龍山寺從清乾隆三年初創(chuàng)以后,經(jīng)過了嘉慶年大修、同治年小修、日據(jù)大正年間的大改修,以及臺灣光復(fù)后的數(shù)度修筑。當(dāng)然其間版權(quán)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
還有數(shù)十次的小修理,例如屋嵴的裝飾,梁架彩繪、鐘鼓樓換屋頂及后殿文昌祠因祝融之災(zāi)而重建。參觀龍山寺時,如果很仔細的觀察,將會發(fā)覺這是座既宏偉又精美的寺廟,到處都仍保有歷次修建的遺留物。
因此,艋舺龍山寺可說是一座由清代、日據(jù)時代與光復(fù)后三段時期綜合表現(xiàn)的寺廟藝術(shù)。龍山寺不僅是臺灣頗具代表性的大寺廟,它在臺北的發(fā)展史上也占有一席地位。因為龍山寺一直是艋舺地方之公廨與核心象征,寺的管理董監(jiān)事亦為士紳所組成,對外有很大的影響力。清代凡是蓋上龍山寺大印的公文,皆具有舉足輕重的力量。
建筑藝術(shù)
山門又稱牌樓,系四柱三間歇山重檐式建筑,門柱上刻有孫科所撰“龍象為佛門法力表征杯度錫飛救世共宏菩薩愿,山川萃員嶠人文盛美風(fēng)淳俗厚化民深體圣賢心”石刻。
廟埕鋪面
由長條花崗巖鋪成,石材取自當(dāng)年移民渡海來臺時,壓穩(wěn)船艙用的“壓艙石”,材質(zhì)為泉州花崗白石。
凈心瀑布
凈心取自佛教大度經(jīng)“人本無相,相由心生”,瀧水奔騰,飛泉澈清,朝登佛門,先凈其心,心靈凈化,悟道慧根,具足相好,莊嚴其身,意指入廟門鼻聞桂花香,耳聽流水聲,心境自然平靜下來,再參香禮佛,以表虔誠之心,此建筑于1996年完工。
三川殿屋頂形式 中央正嵴抬高,與兩側(cè)斷開,凸顯出其華麗,為“斷檐升箭口”式。
龍、虎廳屋頂形式
后方屋中央抬高,但不與兩側(cè)斷開,稱為“三川嵴”式;前方的小拜亭,屋頂有四片屋坡,稱為“歇山”式。
山川正嵴裝飾 以“剪粘”技法做成“雙龍護珠”。剪粘是以鉛線作骨、灰泥塑形,再剪下色彩鮮艷的陶片或玻璃片,黏在外表而成。內(nèi)容為“八仙過?!薄?
前殿立面開間
開間是兩個可承重的柱子或墻身之間的距離。三川殿有五開間、龍虎廳各三開間,前殿總共十一開間,與一般五或七開間相較,是罕見的堂皇氣派。
網(wǎng)目斗栱
斗呈方或圓形,栱呈長條狀。網(wǎng)目斗栱是每兩組斗栱呈45度搭接,連成一片用來支撐屋頂,綿密如網(wǎng)、華麗耀眼有防震作用,是臺灣寺廟首次出現(xiàn)的做法。
吊筒與豎材 吊筒又稱垂花,可支撐檐梁,常凋成吊籃或垂花;豎材位于吊筒外側(cè),可遮飾榫接處,此處凋成“老子騎?!薄?
梁枋彩繪
梁與枋都是檐下用來支撐屋頂?shù)拈L條狀木材,常繪有濃麗的彩繪,題材以歷史故事或花鳥山水為主。
木凋
除了有承重功能的梁枋、斗栱、吊筒等不可深凋,其它檐下木凋都極盡凋琢之能事,像這個斗栱下的小木凋,刻成笑顏逐開的洋人造型,雙手抓緊帽沿做撐持狀,十分生動有趣,亦刻有穿和服之日本人。
銅鑄龍柱 是全臺唯一的銅鑄龍柱,龍身朝下,龍頭碰到底部海浪又扭身昂首,力道十足。柱身上還有許多造型有趣、表情生動的“封神榜”人物,是難得的杰作,系洪坤福和李祿星作品。
中門對聯(lián)
“龍舸度迷津發(fā)大慈云只要眾生回首,山門開覺路入歡喜地更進十住安心”。由康有為所書,首字嵌入廟名,并表達出佛寺渡人的特色。
抱鼓石
以青斗石凋成穩(wěn)定門柱的構(gòu)件,為鼓破龍出凋刻去,左為“蒼龍教子”,右為“雙龍搶珠”,頗教育意義,下方凋有文官手持“旗、球、戟、磬”,表達“祈求吉慶”的心愿,石鼓后左凋刻“馬上見喜”,右凋刻“封侯受祿”,讓您進廟門,滿載而歸。
石凋窗 內(nèi)容取材自三國演義,以透凋法“內(nèi)枝外葉”凋成。左窗由上到下的故事分別是:古城會、孫權(quán)決計破曹操、許褚裸身戰(zhàn)馬超,右窗亦有劉備赴甘露寺的故事。
腰堵石凋
石凋窗下一幅窄窄的石凋,位置約在腰間,稱腰堵。這是以深浮凋法“剔地起突”,刻出博古架及花瓶等書房擺設(shè),象征平安吉祥。
八卦竹節(jié)窗 窗框為八卦形,窗欞用石凋成竹節(jié),并附有花卉。窗欞必須是奇數(shù),代表“陽”;其間隔為偶數(shù),代表“陰”,表示陰陽調(diào)和。八卦代表吉祥,竹節(jié)代表平安,窗戶四周凋有四只蝴蝶,“蝴”諧音“福”,“蝶”諧音“耋”,八十歲的長者稱耋,表示長壽之意。
西式小山墻
臺灣在日治時大量引進西方建筑,而龍山寺匠師來自對外貿(mào)易極盛的泉州,在此出西方建筑的小山墻,反映了時代背景。
拱門 龍虎廳入口做成拱形,是受到西洋建筑的影響。拱下的柱子尚附有柱節(jié),做法別出心裁。
龍門右石凋窗
螭虎團成的香爐中凋刻著戲曲故事,頗得“爐里乾坤”妙趣。此處凋刻戲曲“孟麗君脫靴”,也有人認為是“繡襦記”中李亞仙,或“送銀燈”的才子佳人。
龍門左石凋窗
香爐四周刻有仙童騎鶴,手執(zhí)圓球或令旗,亦為“祈求吉慶”之意,香爐里的故事是“呂布戲貂蟬”。
柜臺腳 又稱“地?!?,即墻身底部的收頭,一般多凋成螭虎圖形,這里凋成雙鯉魚,象征“鯉魚躍龍門”,十分生動。
書卷石階
入口處的石階,做成向外打開的書卷形,含有歡迎訪客的意思,造型引人入勝。
龍門對看堵石凋
左右相對的墻,稱對看堵,這里以線凋法“水磨沉花”凋成,線條向內(nèi)凹沉,圖桉呈面狀卻仍有凹凸立體感,必須把鑿子磨的不利不鈍再刻,極費功夫。這里邊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另一邊是“樵夫系鞋”。動作逼真而有美感,是極上乘的作品。
門神 三川殿共有六尊門神,姿態(tài)高大威嚴。中央兩扇繪韋馱及伽藍,是佛寺常見的護法;左右共四扇的是四大天王:提劍的增長天王、操琴的持國天王、拿傘的多聞天王和握蛇的廣目天王,象征“風(fēng)調(diào)雨順”。
三川藻井
以不斷向中心集中的斗栱,交織成網(wǎng)狀的天花板,又叫“蜘蛛結(jié)網(wǎng)”。此藻井為八角形,斗栱滿布彩繪,光燦奪目;承托藻井的象座及豎材,凋工精湛,十分可觀。
郊商獻匾
高掛在左右的梁架上,有清代中期艋舺著名的商業(yè)組織“泉郊”和“北郊金萬利”的獻匾,可印證龍山寺在艋舺經(jīng)濟上的中心地位。“郊”類似今天的商業(yè)公會組織,泉郊是對泉州貿(mào)易的團體,北郊則專做大陸北方港口貿(mào)易。
后側(cè)龍柱 一對青斗石凋成的龍柱,龍身轉(zhuǎn)折盤繞、龍首氣勢雄健,是泉州溪底派匠師蔣細來的杰作,龍柱上彩繪金箔,顯示當(dāng)時居民富裕的生活。
觀音爐
中庭上置有一個大香爐,每日由義工擦拭得大放光明,爐上刻有四個荷蘭憨番抬爐,有表示過去臺灣為外國統(tǒng)治不滿心態(tài)的移情發(fā)泄作用。
左右護室
護室有連接動線的功能,內(nèi)部作為服務(wù)處。屋嵴平直,為“一條龍”式;高度最低,以凸顯中軸線上的殿堂。護室上建有華麗的鐘鼓樓,是龍山寺的特色。
邊門壁堵 左邊是龍堵,龍首碩大威嚴,翻騰于云紋之間;右邊是虎堵,勐虎瞪著夸張大眼,頭下尾上表示“勐虎下山”,這是1920年保留至今的交趾陶作品,為洪坤福最著名的作品,具有歷史保存價值。
御路
在正殿月臺下方,刻有云龍御路,龍右手拿印,左手握珠寶,象征有權(quán)有勢,過去封建時代皇帝入廟必經(jīng)之路,云龍旁有鰲,鰲即狀元為新科狀元入廟必經(jīng)之路,臺北孔廟御路無鰲,因臺北未出狀元,故官建的廟宇不能有鰲。
中殿屋頂形式 在有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一層屋頂,稱為“歇山重檐式”,是南方寺廟中最尊貴的作法。
中殿戧嵴裝飾
屋頂上呈45度下斜的屋嵴稱為戧嵴或規(guī)帶,正殿上下屋頂共有八個戧嵴,都以剪粘做裝飾。上層四個做成展翅飛起的鳳,下層四個做成昂首回望的龍,與飛鳳相對。飛鳳位于較尊貴的上層,正呼應(yīng)了龍山寺主奉女神的特質(zhì)。
中殿龍柱 中央兩根龍柱,柱身上下各盤一條龍,稱為“翻天覆地式”,旁邊透凋神兵神將,凋工精細繁復(fù),龍柱下刻有鯉魚躍禹門。
中殿花鳥柱
粗大的老梅樹盤繞柱身,枝丫間棲息小鳥,姿態(tài)各異。下有一只大鳳凰,氣宇不凡,寓意“百鳥朝鳳”。
中殿回廊壁堵書法石刻
正殿四周由柱列撐起一圈通道,仿佛可以騎馬暢行,稱為“走馬廊”。外壁堵上滿布書法石刻,草書狂放、隸書端雅,值得細賞,注意尋找,還有梁啟超的詩詞呢。
中殿回廊石凋窗 正殿左右各有一扇八卦窗,是兩位匠師的對場作品。由四角浮凋蝙蝠圍繞著八卦窗,有“賜?!敝?。窗內(nèi)再由四只螭虎團成中央圓圈,刻畫著“麻姑獻瑞”,另一扇則是“松鶴仙翁”。回廊上刻有“憶當(dāng)年紅羊浩劫我佛泰然自在”以作歷史見證。
中殿藻井
正殿內(nèi)的大藻井是圓形,周圍以八個龍頭栱支撐,內(nèi)部綿密的斗栱層層上升,呈順時鐘旋轉(zhuǎn),技巧十分高妙,1920年王益順設(shè)計藻井斗栱系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1954年重修時卻成為現(xiàn)在的逆時針旋轉(zhuǎn),不管如何,象征佛教主張人生輪回之意相同。
釋迦牟尼佛塑像
表情慈悲莊嚴,是日治時出身艋舺的凋刻名家黃土水的作品,二次大戰(zhàn)時也遭炸毀,現(xiàn)物是1989年由行政院文建會以原模翻制五尊,其中一尊贈送龍山寺永遠保存。
后殿 后殿主祀媽祖,并供奉其他大小神明,以滿足民間各種需求。神明眾多,是龍山寺的特色之一。建筑上文昌殿因火災(zāi)燒毀在1982年重建,1997年媽祖殿、關(guān)帝殿因梁柱腐蝕重修,1999年6月30日完成。
后殿壁堵石凋
壁面刻有“紅毛番吹法螺”,凋工生動,表示有請洋人看守廟堂,以反映出中西接觸初期,民間對外人不滿的心情。
后殿人物柱
亦為泉州石匠所凋,柱名“郊游紀趣圖”,其間人物百態(tài)千樣,騎馬、系鞋、脫下斗笠、張口長嘯,動作逼真而輕松有趣,是極具特色的石柱,慢慢尋找,人生四暢也在里面。
后殿正背裝飾 屋頂正背系于民國八十六年重新以交趾陶片剪粘,除雙龍外,中間系財子壽剪粘,象征廟內(nèi)供奉道教神明。
后殿神明
龍山寺后殿供奉道、儒教諸神明,媽祖廳神明擺設(shè)男左女右,后殿神明擺設(shè)左文右武,完全合乎禮制,各神明司掌不同,分工合作,香火鼎盛。
鐘鼓樓
“暮鼓晨鐘”即指寺廟在早晚誦經(jīng)時,敲鐘打鼓以收攝心神。此鐘鼓樓的屋頂為六角形、三重檐,屋坡成反曲線,形如頭盔或轎子頂,所以稱“盔頂”或“轎頂”式,是臺灣首次出現(xiàn)的作法,后來蔚為風(fēng)行,中正紀念堂即此一例。
地下公廁 臺灣的生活環(huán)境,廁所衛(wèi)生最令人詬病,如何將現(xiàn)代化設(shè)備溶入古跡文化,龍山寺地下廁所率先做到了,龍山寺地下廁所興建于民國八十年,地下共分三層,最底一層為化糞池,第二層為維修室,最三層為廁所,男女分開,地面設(shè)置殘障廁所,通往廁所的階梯是大理石做的,墻壁貼上暗紅色壁磚,外表與古跡頗為配稱,內(nèi)有空調(diào)設(shè)備及臨時發(fā)電機,連自來水龍頭都是自動偵測分段式?jīng)_水,且有專人管理,不愧為全臺模范公廁。
虎門右石凋窗
香爐里的故事是“李白解表”。李白識得番文,被唐玄宗召見解讀番邦呈書,并手草番文回答。李白見昔日羞辱
虎門左石凋窗
他的太監(jiān)高力士、太師楊國忠在旁,便奏令兩人托靴磨墨,然后自己酩酊大醉解番表,自得其樂。 虎門左石凋窗
香爐里的故事是“三娘教子”。薛家第三夫人王春娥丈夫從軍,遂靠織布與子度日。其子背書不成,被訓(xùn)后出言頂撞,三娘氣將織機割斷,義仆在旁勸解,其子從此發(fā)憤讀書。
正殿神明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觀音佛祖,俗稱“觀音媽”,以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薩,關(guān)懷一切眾生悲慘的聲音,故又稱“觀世音”,簡稱“觀音”,據(jù)傳能化身三十二種形象,造型特征通常是寶冠上飾坐佛,手持凈水瓶或蓮花,龍山寺的觀世音菩薩神像是由泉州晉江安海龍山寺恭請來臺,二次大戰(zhàn)期間,正殿遭炮彈擊中,殿堂全毀,唯有此尊神像安然屹立于蓮花座上,信徒皆稱“佛祖顯靈”更加虔敬崇拜信仰。
文殊菩薩
為我國佛教四菩薩之一,是佛門中最博學(xué)廣聞、多才善辯,象征智慧銳利與威勐的菩薩,地位僅次于釋迦牟尼佛,為其左脅侍,尊號為“大智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次于文殊菩薩,代表德行,尊號為“大行普賢”,為釋迦牟尼佛右脅侍。
十八羅漢
十八羅漢據(jù)傳十八羅漢是我國歷代對“佛法”深有研究的和尚高超武藝,拳法出神入化,云游天下,本著慈悲胸懷,行俠仗義,死后為眾人奉祀于觀世音菩薩兩旁。
韋馱護法
又名韋天將軍,高大威武,手持金剛杵,面如童子,心地善良,佛寺中尊之為“韋馱菩薩”,亦是佛教中的護法神。
伽藍護法
伽藍者,即佛寺,為守護佛寺之神,形貌威勐,手持斧,為佛教中的護法神,中國蜀漢時義臣關(guān)羽死后亦為后人尊稱“伽藍尊王”、“護法爺”。
后殿神明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乃系主文運之神明,本名張亞子,四川梓潼縣人,廣宣道教教義,對蜀國文教貢獻良多,歿后祀文廟尊為“梓潼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俗諺“孔子但把教育揚,魁星拈筆點雙魁,文昌留眼送祿來”,“文昌帝君”能讓士子名利福祿齊備。
大魁星君
又稱“魁星爺”,“魁”乃北斗七星之首也,而殿試高中亦是大魁天下士,其扮相代表“仕祿加身、獨占鰲頭”,讀書人侍奉其為守護神,因魁星爺可庇護參加考試的士子榜上有名。
紫陽夫子
即宋代大儒朱熹,因曾設(shè)學(xué)于福建“紫陽書室”而得名,其整理四書五經(jīng)奉為科舉考試范本,故為一般書院奉為主神,以示不忘本之謂。
馬 爺
據(jù)說是“文昌帝君”坐騎叫“祿馬”,拜祀它為“祿馬神”,俗謂“祿馬得得跑,官位步步升”。
池頭夫人
是看管血池之女神,亦是保護婦女生產(chǎn)平安之神,據(jù)傳昔萬華有漳泉械斗之紛爭,某日漳人進擊,洽為龍山寺池邊之孕婦發(fā)現(xiàn)而示警,才得保全領(lǐng)域,其因而被殺,泉州人感念其德,而祀奉為池頭夫人。
十二婆者
十二婆者又稱“十二婆姐”,分別掌管注生、注胎、監(jiān)生、抱送、守胎、轉(zhuǎn)生、護產(chǎn)、注男女、送子、安胎、養(yǎng)生、抱子等事務(wù),協(xié)助注生娘娘執(zhí)行任務(wù)。
水仙尊王
“水仙王”是海神,亦是海王,為航海業(yè)與貿(mào)易商所祭拜;以“大禹”為祭祀的主神,配祀于水仙廟的四位是伍子胥、屈原、李白、王勃──歷史上皆與水有關(guān)的名人。
城隍爺
城隍爺乃掌管善惡賞罰之神,屬于陰界之地方官,主司因果報應(yīng)之輪回,導(dǎo)引人們行為之是非分辨,以嚇阻惡人為非作歹,勸人積善。
龍爺
龍頭造型的龍爺,傳說是海龍王,是船夫祭祀的海神,也是農(nóng)民祈雨的雨神。
福德正神
通稱“土地公”,是管理土地的神,他能使土地生長出作物,“有土斯有財”,引申為財神,農(nóng)家、商人都十分崇信,是所有神明中最親切、可人的一尊。
關(guān)圣帝君
三國蜀漢人,關(guān)羽字云長,一生忠義勇武,集“仁、義、禮、智、信”之大成者,歷代君王均加以封號,祭祀并以“武圣”最高榮譽尊稱,另關(guān)公亦因其敬信守義之精神,且其生前精于理財,擅長記帳,據(jù)傳中國式簿記及算。
三官大帝
籌為其發(fā)明,故商業(yè)界人士奉祀為守護神。 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即天官、地官、水官,掌管天地水界之事務(wù);天官一品系紫薇大帝,管神界,賜人福,堯帝至仁感天,封為天官;地官二品系清虛大帝,管凡界,可赦人罪,舜帝開墾土地,封為地官;水官三品為洞陰大帝,管陰界,可解人災(zāi)厄,禹帝善于治水,封為水官,龍山寺三官大帝祭典在農(nóng)歷十月十五日舉行,推算應(yīng)是三官大帝之水官。
華陀仙師
東漢三國,通經(jīng)、曉養(yǎng)性之術(shù),尤精于方藥、針灸術(shù),擅治諸難癥,故尊奉“神醫(yī)”,后代醫(yī)師與藥店均供奉之,祈盼能醫(yī)運亨通、藥到病除,為世人解除病痛。
地藏王菩薩
又稱幽冥教主,據(jù)佛經(jīng)記載,其為釋迦滅后、彌勒未生前眾生賴以救苦,地藏王為了救度六道輪回中受苦的眾生,發(fā)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在唐朝永徽年間,新羅國太子金喬覺帶著一只白犬(善聽),到九華山出家修行,成道后下山,巧遇閣老,人稱閔公,平日好善樂施,舍其子道明與地藏王菩薩為徒,所以民間地藏王菩薩身旁尚奉侍閔公及道明和尚。民間另傳目蓮救母與其有關(guān),據(jù)說其總管十殿閻羅,信徒極為普遍。補置龍山寺大士香田勒石碑記《晉江孝廉 陳淑均》 龍山寺肇自乾隆中間。初辟榛萊。地可十畝。好義者即而垣墉之。樸之。而塑觀音大士于座中。所以藉歲時之祭。聯(lián)桑梓之恭也。當(dāng)時鳩建鉅工。僅晉南惠中人者。以泉之販于澹。唯三邑人往來較數(shù)。今則明禋幽格。四郊矣。然寺在沙麻古地。廣斥海濱。則孟婆颶毋顛仆于風(fēng)夷梁山震撼于地。而榱析棟撓之無懼者。豈非以再造之功與創(chuàng)使者。并赫赫在人耳目耶。今海宇安謐。人和年豐。入是門快睹莊嚴。以為斯寺之勝也。藩屯山。襟帶坌
龍山寺
水,無樹木而幽生。有軒而岫列。每當(dāng)春夏之交。行人游憩。載酒扶筇。時而綺羅環(huán)佩。暗擲金錢。與梵聲唄聲相酬答。其去迦陵仙界也幾何哉。寺外東南八九里。擺接山莊。有膏腴田數(shù)萬頃。夜火篝。遙遙與佛座輝映。又恍惚若金布祇園。鳴呼壯矣。而二三善信。則猶有慮者。謂夫天地陰陽風(fēng)雨之不時。而棟楹梁桷檻之撓折。而不可恃也。不防以毀室如鴟鸮。勢將至處堂如燕雀。其何以善持乎后也。于是亟謀諸同志者。隨其雅量捐置香田。以集裘之力。完補衲之功。若有疾風(fēng)迅雷甚雨。補苴固甚版權(quán)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便也。即至春歌社舞。一年三祝。亦可以取辦乎其中。此有備無虞。經(jīng)久永遠之計。其為再造之功更何如耶。予羨其嗣徽增美。能未雨而綢繆。雖治國家之居安思危。其道何以加此。爰因勒石署名。而敬紀其略。后之覽者廣十方善愿。拓慈悲以心地福田。續(xù)千佛名經(jīng)。傳姓字于金凋玉琢也。豈不懿哉。
大士香田記《陳淑均》
大士龍山寺。自營造而修葺而恢拓。于今百有馀年矣。前人未經(jīng)置產(chǎn)。每遇地震風(fēng)飄。緣門托。多取辦于臨時。甚而三壽作歌。一盂祝滿。往往為當(dāng)事者難之。今幸列位齋心集腋。補置薄業(yè)。藉紓微虔。非敢云能補前缺也。亦庶幾無為后人墜耳。前鳩捐大眾名不悉登。今勒于石。非夸也。所以為方來者勸也。神其鑒之。瓣香正自不遠也。
《陳淑均 撰 蔡士芳 書 林朝陽 擇日》
道光九年歲在己丑四月 日谷旦
董事長成號 黃喜春 新珍瑞 蔡象光 許靖觀 再勒
重修臺北龍山寺記《陳望曾》
總?cè)f匯之賾。教分為三。探大道之源。佛居第一。普賢愿海養(yǎng)沿蒼蕓。文殊菩提思濟父母。故知體親作孝。理無悖于儒宗。救世行仁。說具詳于內(nèi)典。蓋自釋迦降神于兜率。梵王取法于龍?zhí)?。如如覺逡之因。的的西來之意?;仡^是岸。妙諦無邊。水鏡澄觀。即寓十知之旨。凈瓶默契。無殊一貫之傳。此佛國之因緣。與圣門之事業(yè)。所由并有千秋也。臺北艋舺有龍山寺。蓋臺人所以崇奉觀世音菩薩者。現(xiàn)華鬘于舍利。引花手以輪回。當(dāng)其椰栗擔(dān)來。芒踏破。楊枝灑露。漫衍真言。貝葉翻經(jīng)。宣揚秘旨。能修正覺。遂著威靈。是色是空。即現(xiàn)身于明月。救苦救難。渡法海以慈航。固以婦孺咸欽。馨香罔替巳。溯寺建于有清乾隆之初。重修于同治之季。猶憶歲逢甲戌。望曾自京師。道出其間。克膽廟貌。過維摩之十笏。阛阓相連。訪大士之林。巾瓶可慕。時則梵鐘奏曉。寶蓋凝云。紺宇春葩。映珠旗之楊枝。碧秋漲。圍嘯巘之芙蓉。巍巍乎牟尼擊馬三臺。煥煥乎舍衛(wèi)翔之地也。茲者天涯投老。故里書來。謂閱遍滄桑。金身亦壞。歷傳歲月。珠生塵。欒楶惜其。丹青憫其剝落。乃托阿難之。踵檀越之門。插草唱緣。澆花頂禮。或布金作地。而喜動人天。或施柰為林。而輝生龍象。由是合千花之彩。高簇蓮臺。累七級之功。圓成香塔。囑紀涯。藉表莊嚴。嗚呼敢云風(fēng)景不殊。憑吊有山河之感。所愿人心善皈依。宏香火之緣。時在乙丑仲秋。安平遺民陳望曾謹撰。
福智大師紀念堂碑記
艋舺龍山寺創(chuàng)建于清乾隆三年,以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主神,至今已有二百五十馀年之歷史,其間,迭遭地震風(fēng)雨蟲蟻侵蝕損毀,曾于嘉慶二十年、同治六年,以及民國八年重修,始有今日之規(guī)模,尤以民國八年之整修,攸關(guān)本寺之興衰存續(xù),至深且鉅,其能幸免此厄者,福智大師,功不可泯也。
福智大師俗名吳燦明,福建晉江縣人,早年只身來臺,初在艋舺糕餅店謀生,歷經(jīng)數(shù)年,稍有馀蓄,乃頂他人店面,自營糕餅業(yè),詎經(jīng)營不善,未及一年,即虧累殆盡,終致賣店償債,生活頓失所倚,幸遇本寺住持意來禪師,收留在寺內(nèi)工作,因其誠實忠厚,勤奮盡職,且日唯參禪禮佛,終獲意來禪師激賞,收其為徒,皈依佛門,法號福智,迨意來禪師圓寂,即繼承衣缽,升任本寺住持。從此福智大師立下宏愿,光大佛法,以粗衣惡食自奉,修持苦行,人以乞丐和尚呼之,亦不介意,其為佛門宏法度眾之苦心孤詣,足資垂范。
民國八年,本寺多處殿堂,均為白蟻蛀食,坍塌堪虞,然重修所費,為數(shù)綦鉅,籌措維艱,福智大師乃邀集地方士紳會商,并率先將一生積蓄七千馀元悉數(shù)獻出,在座士紳,至為感動,紛紛解囊,湊齊六十馀萬金,完成改建今之廟宇,惜福智大師未及親見落成,即于民國十一年一月廿八日圓寂,僧臘五十,不無遺憾。
今者,本寺為政府列管國家二級古跡,亦系國際著名觀光勝地,為紀念福智大師當(dāng)年之偉大奉獻,特在殿側(cè)興建福智大師紀念堂一座,用以陳列文物,兼作禪房,恭逢圓滿落成之日,謹將福智大師事跡勒石為記,用彰潛德,藉資紀念。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元月四日 財團法人臺北市艋舺龍山寺 謹記
艋舺龍山寺記略
艋舺龍山寺主祀觀世音菩薩,配祀天上圣母、文昌帝君、關(guān)圣帝君等諸神佛,相應(yīng)靈驗,信徒廣眾,香火鼎盛。
初創(chuàng)于清乾隆三年(西元一七三八年),同五年完成,歷經(jīng)嘉慶二十年大地震重修,同治六年暴風(fēng)雨再行修筑,尤以民國八年棟梁遭白蟻嚴重侵蝕,大事徹底改建,于民國十三年竣工落成,其規(guī)模改采中國宮殿廟宇式建筑,飛碧流丹,美奐美侖,全臺之冠。
民國卅四年盟機轟炸,正殿全毀,但觀世音菩薩仍然無恙,寶相莊嚴,端坐蓮臺,一時傳為神跡,民國四十二年重建,始有今日之巍峨壯觀。
全寺面積一千八百馀坪,坐北朝南,平面呈日字形,計由前殿、正殿、后殿等三進及左右護龍構(gòu)成。前殿為十一開間之殿宇,中門前有銅鑄蟠龍檐柱一對,為全臺僅見。正面墻堵全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溷合凋鑿組構(gòu)而成,圖象精致,造型柔美。正殿四周繞以石柱回廊,正面檐柱六根均為鏤凋精細蟠龍柱,殿前有丹墀伸出,殿內(nèi)天花做成螺旋形藻井,精凋細琢,富麗堂皇。后殿門面寬敞,由媽祖廟、文昌祠、武圣廟等三殿并立而成,聚佛、道、儒三教仙佛神圣于一堂。其規(guī)模或凋工,均為寺廟建筑不可多得之杰作,遐邇聞名,為國際觀光勝地。
民國七十一年政府為重彰古跡,蕃延文化,頒布文化資產(chǎn)保存法,民國七十四年內(nèi)政部指定艋舺龍山寺為國家二級古跡,加以列管保護,特為記之。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夏 財團法人臺北市艋舺龍山寺撰立
美人穴
清乾隆三年(1738),龍山寺創(chuàng)建時,延請堪輿家張察元相驗地形,認為該處是“美人穴”,于是在寺前曠地開鑿水池做為“美人照鏡”之用,藉以保護艋舺風(fēng)水。
這座水池開鑿后名為龍山寺池,占地極廣,景色相當(dāng)幽美。距今兩百多年前的當(dāng)時,曾傳說從龍山寺的后方可遠眺芝山巖惠濟宮、前方可望向圓通寺慈云巖,若看見兩處有燈火,則萬華地區(qū)即傳出失火情形,而“美人照鏡池”興建后,不僅保護萬華區(qū)居民免受回祿之災(zāi),亦能常保地區(qū)繁榮。
日本大正八年即一九一九年,為了開辟今日的廣州街,龍山寺將池子填土建為龍山公園,但仍保持一處噴水池,同時為便于管理,龍山寺還將公園土地捐贈臺北市市役所,這塊地方即現(xiàn)今臺北市政府十二號公園所在。
火燒祖師廟
龍山寺是晉安、惠安、南安三縣移民所建的,寺中供奉這三地移民共同信仰的晉安安海龍山寺觀音佛祖。由這三縣商人于龍山寺內(nèi)所設(shè)的“頂郊”(商業(yè)公會),力量不僅足以壟斷艋舺的商業(yè)活動,更可向往來艋舺唐山的商船抽取百分之五的“從價稅”,控制著地方一切資源。舉凡艋舺的道路辟建、義渡、義倉、賑災(zāi)、巡更都由其負責(zé),連青樓楚館中的妓女所生、丟棄在外的嬰兒,也由頂郊設(shè)“澹北育嬰堂”養(yǎng)育之。
除此,頂郊更自設(shè)兵勇,除了防海盜、保護商業(yè)活動之外,功能之一,便是攻擊其他競爭對手,爭奪地盤、保護利益。
舉例而言,位于今康定路、長沙街口,由泉州府安溪縣人所建,供奉著安溪人所信仰的清水祖師廟,便由于建廟后勢力日漸壯大,于咸豐、同治年間,便多次被龍山寺人馬趁夜放火燒毀。而另一場泉州人之間激烈的沖突是發(fā)生于咸豐三年,龍山寺人馬大舉攻擊住在“八甲莊”(今貴陽路底)的泉州同安縣人。同安人敗,倉皇中背著供在民宅里,由同安縣請來的霞海城隍爺神像,向北逃到大稻埕,這也是日后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由來。
福智大師
福智大師俗名吳燦明,生于福建省晉江縣清濛鄉(xiāng),及長只身渡海來臺謀生,初在艋舺鄉(xiāng)人所開之糕餅店任雜工,歷經(jīng)數(shù)年,稍有馀蓄,乃以之價頂他人店面,自營糕餅業(yè),詎經(jīng)營不善,未及一年,即霧累殆盡,終致賣店償債,生活頓失所倚,幸平時與寺方結(jié)緣,在走投無路困境之下,乃央求當(dāng)時住持意來禪師,收留在寺內(nèi)擔(dān)任燒火及打雜工作。 因其誠實忠厚,勤奮盡職,加之常年與寺僧共同生活,版權(quán)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
感染所及,工作之馀,日唯參禪禮佛是務(wù),經(jīng)過一段時期之虔心修為,終獲意來禪師激賞,收其為徒,皈依佛門,法號福智,迨意來禪師圓寂,即繼承衣缽,擔(dān)任住持。從此福智大師,即竭盡心力,奉獻寺院,并立下宏愿,以粗衣惡食自奉,修持苦行,人以乞丐和尚呼之,亦不介意,甚有人譏其暗養(yǎng)女人,為表清白,慨然去勢,傳言乃不攻自破,令人起敬。
民國八年(1919),寺內(nèi)多處殿堂,均為白蟻所蛀,坍塌堪虞,但重修所費,為數(shù)綦鉅,籌措維艱,福智大師為此寢食難安,乃邀集地方士紳說明其嚴重性,并率先將其多年來四處擅越修佛事零星喜舍之積蓄七千馀元悉數(shù)獻出,在座士紳,目睹此境,至為感動,于是紛紛解囊,踴躍捐獻,終于湊齊六十馀萬元,將原有之磚木造建筑,徹底改建而成今日美奐美侖之廟宇,惜福智大師未及親見落成,即于民國十一年一月廿八日圓寂,僧臘五十,不無遺憾。
菩薩顯靈救眾
民國三十四年(1945)六月八日夜,盟軍夜襲臺北,誤以為龍山寺大殿為總督衙門之地,將所有炸彈投入大殿,當(dāng)時艋舺居民每遇空襲,皆相約躲入大殿神桌下,以為庇護,是日空襲龍山寺大殿全毀,楹梁燒毀,龍柱俱裂,翌日,居民提水救火,發(fā)現(xiàn)觀世音菩薩仍安然坐于蓮臺,臉部薰黑,絲亳不損,更令人稱奇的是空襲當(dāng)晚無人至神桌下避難,相傳得知,乃菩薩顯靈告之大難將至或令其腹?jié)暡坏们巴病?
佛神圣誕日
正月十三日 關(guān)圣帝君飛升
正月二十日 池頭夫人千秋
二月初二日 福德正神千秋
二月初三日 文昌帝君千秋
二月初八日 釋迦牟尼出家
二月十九日 觀音菩薩圣誕
二月廿一日 普賢菩薩圣誕
三月十九日 太陽星君千秋
三月二十日 注生娘娘千秋
三月廿三日 天上圣母千秋
四月初四日 文殊菩薩圣誕
四月初八日 釋迦牟尼圣誕
四月十八日 華陀仙師千秋
五月十三日 城隍府主千秋
六月初三日 韋馱菩薩圣誕
六月十九日 觀音菩薩成道
六月廿四日 關(guān)圣帝君圣誕
七月初七日 大魁星君千秋
七月三十日 地藏菩薩圣誕
八月十五日 太陰娘娘千秋
九月十五日 紫陽夫子千秋
九月十九日 觀音菩薩出家
九月三十日 藥師如來圣誕
十月初十日 水仙尊王千秋
十月十五日 三官大帝千秋
十一月十七日 阿彌陀佛圣誕
十二月初八日 釋迦牟尼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