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歡迎,請登錄 傳真:0635-8336665 24H電話:0635-8681234
綜合 人氣
共464條結(jié)果
  • 于山碑廊

    位于于山天君殿旁東西檐下。1980年,市文物部門收集散見重要碑刻建立。有宋至清代石碑18方。其中有宋蔡襄書“劉蒙伯墓碣文”、南宋紹興“石敢當”、明張經(jīng)撰“福州府四學新立學日記”、清林則徐撰“劉家鎮(zhèn)墓志銘”,及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真神堂碑等。地理位置:于福州市區(qū)東南五一廣場北側(cè),在九仙觀內(nèi)于山九仙觀三清殿的兩側(cè)排列著不少的古石碑,每一塊碑都寂然無聲地臨墻而立,高低起伏,錯落有致,乍看上去冷冰冰地毫無生氣,可當你凝神注視,并詮釋了碑上的每個文字,你會慢慢發(fā)現(xiàn),其實每一塊碑都是有生命的,歷史在碑文的時空長河里流淌,真相在隱諱的字里行間得以留存,它傳承了一段段燦爛輝煌的文化,見證了時間老人走過的每一個瞬間。我們要感謝相關(guān)文物部門,他們收集了流散在福州各處的宋元明清珍貴碑刻,版權(quán)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于1980年在此處設(shè)置了“于山碑廊”,形成福州獨有的文化長廊,廊頂?shù)拇栏咦模w閣流丹,可以擋風雨,廊外的一圈簡易的鐵欄桿,有效地保護著每一塊古石碑。

    [名勝古跡]

  • 文儒坊

    文儒坊為福州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jù)《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jiān)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jīng),清代名將福建提督、臺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nèi)。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tǒng)皇帝老師陳寶琛。

    [名勝古跡]

  • 石鼓名山坊

    石鼓名山坊新建于1972年,各路游人匯集于此,即可進入山門,但有一事奇怪,無論是步行,乘車還是坐纜車,即使進了山門,沿途都看不到規(guī)模宏大的涌泉寺蹤影。原來,這是涌泉寺獨特的建筑構(gòu)思。整個寺院依山度勢,建在白云峰的頜處。堪輿行家稱為“燕窩穴”。全寺藏而不露, 素有“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之稱。

    [名勝古跡]

  • 福州孔廟

    福州孔廟位于福州市圣廟路,唐大歷七年(772)觀察使李奇從城西北移建于此。宋太平興國時期(976-983)正式改學宮為孔廟。后經(jīng)宋熙寧、明洪武和清咸豐三度大火,原廟范圍縮?。滑F(xiàn)存的廟宇,為咸豐元年(1851)12月至四年(1854)6月重建的。中軸有欞星門、儀門廳、大成殿、兩側(cè)有廊廡、官廳、鄉(xiāng)賢祠等。大成殿為重檐九脊頂,高踞于月臺上,為福州城最雄偉的一座殿宇。版權(quán)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殿內(nèi)石柱4根,每根約3.2萬斤。60年代初改為福州少年宮。

    [名勝古跡]

  • 福州熊貓世界

    福州熊貓世界位于福州市區(qū)西端的大夢山麓,與風景秀麗的福州西湖公園相毗鄰,占地5公頃,飼養(yǎng)著世界珍稀物種——大熊貓和與大熊貓分類地位研究相關(guān)的熊類、浣熊類以及13科20屬22種留鳥、候鳥等,是我國除首都北京和產(chǎn)地四川之外,我國東南沿海唯一的集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大熊貓移地保護園地

    [名勝古跡]

  • 東山風動石景區(qū)

    位于東山古城東門海濱石崖上的素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最引以為榮、視如珍寶的自然奇觀,是旅游者最喜愛的美景之一。東山風動石以奇、險、懸而居全國60多塊風動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譽為“天下第一奇石”,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是東山島的標志性景觀。

    [名勝古跡]

  • 秦漢文史館

    文史館在成山頭風景區(qū)內(nèi),以與成山頭風景區(qū)相關(guān)的秦漢文史資料、文物為主要陳列內(nèi)容,以文字、繪畫、照片、沙盤及光電顯示等形式為陳列手段,使各展廳既獨立成塊又具有連續(xù)性。秦漢文史館館內(nèi)既是有成山特色又具有深遠的歷史性,既有民族色彩又具有現(xiàn)代風格,以達到展現(xiàn)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篇章,對廣大游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之目的。

    [名勝古跡]

  • 云步橋

    位于五松亭下,快活三里北首。東西向,單孔石拱橋,長12.2米,寬4.35米,拱高6.1 米,跨度11.8米。橋西側(cè)設(shè)石勾欄,由伏石、華板、望板等組成,勾欄高1.15米。 橋東首為八字形石階,兩側(cè)設(shè)斜坡勾欄,勾欄末端和橋首望柱均作頂狀。原橋創(chuàng)建無考,原為木橋,名雪花橋。民國年間改為石橋,因谷深林茂,常有云霧縈繞,楊承訓題“云步橋”。于1936年被洪水沖毀,1937年楊承訓得中國旅行社資助重建,由工程司胡升鴻領(lǐng)工建造。

    [名勝古跡]

  • 振風塔

    振風塔,又稱浮圖、佛圖。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后,中華大地上聳立起座座佛塔,與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學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風格的佛教建筑文化。塔本來的作用是承奉僧佛主的舍利,是佛教徒頂膜拜的對象,一座塔往往成為一座寺院的主體建筑,后來隨著佛殿建筑的興起,逐漸降低了塔的重要性,但并沒有導致塔的消失,相反,內(nèi)容豐富的中國園林吸引了塔這種建筑形式,一個園林中,塔往往作為主景。

    [名勝古跡]

  • 瞻魯臺

    愛身崖上有巨石突兀,高約3.3米,石旁大書“瞻魯臺”,俗稱幡桿石。《詩經(jīng)?魯頌》詩言:“泰山巖巖,魯邦所瞻?!?瞻魯臺是是孔子瞻望魯國的地方。石上有1983年趙樸初題“造化鐘神秀”、周而復題“煙橫云倚”諸刻。石東北有平坦巨石臨懸崖,稱可止臺,上有宋代政和年間題名。瞻魯臺三面陡峻,東北是鷹愁澗,深溝巨壑,人跡罕至。南側(cè)是舍身崖,峭壁萬仞,深不可測。

    [名勝古跡]